这不仅使得他们作为生产者产出了更多的生活化内容,同时也反向强化了他们对该类题材内容的喜爱。
2009年5月,毕胜先发了一个内测版卖鞋,起名叫乐淘族,上线一周,收入就超过玩具。大家一退休,就是这种出海状态。
为了加速达到销售目标,实现上市大计,也为了不被对手超越,乐淘管理层也决定大打广告。毕胜的规划中,五个品牌谁能从市场杀出,资源就向谁倾斜。相比于代销品牌30%的毛利,自有品牌的毛利可以达到60%-70%。
在毕胜看来,乐淘不建库存这件事能不能成,最重要是取决于速度,如果业务发展速度够快,盘子越大,效率越高,就可以用速度换来零库存。 卖了6个月玩具后,有天毕胜收到公司副总发来的邮件,说公司的日营业额已经过万,实现了盈利。
连商业计划书也没要,联创策源与雷军就投了毕胜200万美元,2008年5月,乐淘网上线了,主攻玩具市场。
在他看来,这与他百度的出身有关:“百度人的做事风格就是这样,一定要把自己内功做好再出去……我们内部有一个共识,除非乐淘变成老百姓的一个生活方式,否则在此之前,你首要的工作就是怎么给用户创造价值,其他的都是次要的。 我们给他们的预测问题包罗万象,从大选、战争、国际条约、疾病,你能想到的都有。
这些人不是某特定领域的专家,但他们的拿手绝活是预测出“哪里能获得重要的内行信息”,同时与他人分享这些信息,进行分工,合作找到超出我们预期的应对方法。真正的“超级预言家”会善用情绪,同时排除偏见。
情绪很重要,它是决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团队成员不想让彼此失望,也想要互相帮助,这促进了良好团队的形成。
这回包工
当时还在斯坦福大学学计算机的JoeLonsdale,对政府的痛点深有体会,他把这事放在了心上;三年后的2004年,Joe和斯坦福校友一起创办了Palantir。在我的印象里,诺基亚这个品牌因为情怀被人们复活过三次。 强行以改变自勉,或许只能注定在打脸中成长了。经历了2017年年初几个月的洗礼,躺枪无数的创业者们现在肯定对这句话深有体会。 有句话叫:出来混,迟早要还的。 这样的造神运动给许多后来的创业者打下了强劲的鸡血,也给许多旁观者灌下了浓浓的鸡汤:人们将更多情感寄托在了创业者身上,一边期待着他们实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梦想,另一边通过信仰他们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。 类似的故事可以编出很多,每一个都能在创业公司里找到相似场景: 比如,你可能在谋划着新版本的产品上线,尝试让产品体验得到优化,然而办公设备的老旧支撑不起新系统的运行,新的团队也因为办公设施的陈旧而迟迟无法招聘